鐵道模型的話題繼續。

上次提到的主要是HO規、O規,甚至是G規(這是從庵野先生的文章中第一次知道的),都是大型模型的話題,因為在Instagram上流傳的鐵道模型視頻中,為什麼美國的鐵道模型愛好者的視頻特別多,幾乎都是大型模型的話題。

其實我自己並沒有特別被大型模型所吸引。

美克林的Z規蒸汽機車的驚人精巧

我第一次看到的鐵道模型,並不是HO規或O規,也不是日本標準的N規,而是德國老牌鐵道模型製造商美克林的Z規蒸汽機車,真的小得驚人且精巧。美克林的鐵道模型大量使用金屬鑄件。N規的印象相對較強的塑料感(可能是我的偏見,抱歉),而這與之有些不同。由於尺寸極小,很多細節都被省略和變形,但不知為何卻有著驚人的精密感。模型表面的印刷也給人留下了非常美麗的印象。上面貼的YouTube視頻中出現的小蒸汽機車全長大約3到4厘米,車身側面的管道等細節也得到了再現,密度感讓人感到舒適。金屬鑄件的沉重感和冰冷的觸感也很好,讓人有想一直拿在手中觀賞的感覺。我非常憧憬。

問題在於價格昂貴。由於尺寸小,可以在狹小的空間內設計出大型的佈局和長編成的概念,但美克林是德國的製造商,進口商品,對孩子來說根本無法負擔。大型編成對我來說仍然是夢想,這裡又開始了「持續看目錄」的日子。

不過,美克林的目錄真是美麗。產品中有許多平時不常見的歐洲蒸汽機車、山岳鐵道、未曾見過的柴油車,無論哪一個都具有吸引人的形狀和色彩。再現的佈局場景也多是歐洲的街道或阿爾卑斯山脈,讓人充滿想像。此外,還有一種抽象模型,比如沿著等高線整齊裁剪的白色板材堆疊,表現丘陵地帶的純白場景模型,這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樣的表現方式也可以,讓我感到驚訝。還有山岳地帶的橋樑和流淌的溪流場景,真的做到了水的表現,讓我驚訝於模型也能做到這樣。當然,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模型中的「水」表現可能受限於材料的局限性,與現在相比相當不成熟,但即便如此,與用紙黏土或石膏製作的水面相比,似乎還是成功地展示了透明感的真實水面表現。

在這樣的場景模型魅力之中,我仍然憧憬著鐵道模型中機關車和車輛的精緻。

家裡有幾本名為「鐵道模型趣味」的專門雜誌,裡面有很多關於國鐵某年某型客車製作的文章,車體是用厚紙重疊構建的,真鍮線彎曲製作扶手,台車則是改造的現成品,這類製作文章中似乎還有圖紙和部件的型紙(這種風格有點像手工藝雜誌?),那篇文章的照片非常酷,作例的細節再現得驚人,像工藝品一樣,因此對我來說,鐵道模型就是那些技藝高超的模型製作者手工製作的奇蹟之作。

在尋找的過程中,發現了這樣的匠人,所以貼上來。

這位匠人是以1/45的比例製作的,粗略來說是O規。要精細地製作,物理尺寸也是必要的。這種相對較粗的尺寸,果然是鐵道模型的花形。其實美克林公司也主要是以O規、HO規等較大尺寸的產品為主。

而與之對立的是Z規,這裡的模型就是小得驚人。

鐵道模型的尺寸是由軌道的寬度(軌距、規格)來表示的。重新整理一下各個軌距(即軌道的寬度),O規是32mm,HO是16mm,N規是9mm,而Z規是6.5mm。車輛的寬度比軌道的寬度稍寬,所以大約不到1厘米。由於這個尺寸,表現上必然會有物理上的限制。作為模型表現,必須相當程度地削減信息量。上面提到的工坊的匠人也因此說他們使用的是1/45的尺寸。因此,只有6.5mm的Z規在表現上受到相當大的限制。儘管如此,從美克林的Z規中卻給人一種極其精密的印象。

邊緣的處理、關鍵部位的製作(扶手、釘子、管道)、顏色和文字等的表現。對這些細節的神經細膩,謹慎地決定削減的信息。「完全再現」並不是目標,而是適度地讓觀者「想像」,傳達看到時的「印象」。這方面做得好的模型,僅僅看著就讓人感到幸福。

鐵道模型中的「精密」是什麼?

那麼,模型中的「精密」到底是什麼呢?表現什麼才會讓人感覺「精密」?複製實物就算精密嗎?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完全複製實物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縮小再現實物的過程中,模型始終面臨信息的取捨。再現的程度會產生信息密度的濃淡。當靠近模型仔細觀察細節時,會驚訝於「竟然再現到這種程度!」,這是精密模型的魅力之一;而當稍微遠離模型,從整體上看時,信息密度的濃淡是否接近實物(或其照片)所帶來的印象也非常重要。與其不斷精細地製作,不如讓這種濃淡的印象更接近。這對於形狀也是如此,完全按照設計圖縮小,外觀的印象不一定會相同。基本上是盡可能忠實於實物,但為了接近在該縮尺下的「印象」,需要進行微調,這可能會影響模型的好壞。模型中的真實感的根源似乎就在於此。

這一點在其他表現上也同樣適用。精細地描繪並不會自動變得真實。有些畫作雖然非常省略,但卻具有說服力;而有些畫作雖然描繪得非常詳細,卻感受不到真實感。以米利奧塔聞名的宮崎駿在月刊模型圖形中連載的「宮崎駿的雜想筆記」中,出現了許多古老武器的畫作。這些畫作都帶有某種程度的變形,雖然有著密度感的描繪,但似乎更在表現宮崎駿從每種武器中所感受到的「印象」。當然,這已經與比例模型的精密性是不同的話題,但看似「完全實物」的模型,其實也可能是由某種省略的美學和變形構成的表現。

因此,大家對各自強烈印象的事物,可能會變得難以再現。宮崎駿在電影《風起》中接受訪問時曾提到「零戰是唯一難以表現的」之類的話。(我記得是這樣的……雖然有點模糊……)那個文脈似乎是關於美學的細膩性,但我想,大家在各種照片和創作中看得太多零戰,對零戰有著強烈的印象,因此無論畫什麼,對某些人來說都會有所不同,或者宮崎駿作為航空公司創始人的後代,對零戰的印象與一般流傳的印象有所不同,我想到了這些。實際上,我覺得《風起》中的零戰有點過於纖細,並不太像零戰。

這方面的追求總是非常困難。我在思考這些時,不禁又看起了模型的視頻,逃避現實。


補充一下。提到情景模型中的水表現,讓我想起了一位名叫深堀隆介的美術作家。

我認為他是一位相當受歡迎的藝術家,他將透明樹脂倒入碗中,然後在樹脂中畫出金魚的底部,再倒入樹脂,然後畫出金魚稍微靠近水面的部分,這樣反覆進行,創作出看起來像水中有真正金魚的藝術作品。雖然畫的是平面,但完成品看起來是立體的,因此也有人稱之為2.5D。看到這位藝術家的作品,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透明度高的樹脂的出現,極大地拓展了造型中的水表現。最近的情景模型中的水表現大致也採用類似的手法,將透明樹脂倒入情景的底座並固化。當然,也能表現水中,海面的泡沫波浪等,通過塗抹白色塗料,利用風壓將塗料吹伸,實現了精緻的進化,這又讓我不禁沉迷於觀看製作視頻。

はらだ

#01を読む

No recommendation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