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光的搖擺視角!》#01 亞洲人的自覺

チョーヒカル 繪畫藝術家 2016年 武藏野美術大学畢業 2021年 Pratt Institute 碩士課程畢業 以對身體和物品進行真實的繪畫作品而受到關注,並在國內外引起話題。除了參加包括《笑っていいとも》在內的多個媒體節目外,還與Samsung、Amnesty International、資生堂等企業合作,並在國內外舉辦個展、創作插圖、設計服裝、進行藝術指導和節目企劃等多方面活動。最近出版的繪本《じゃない!》獲得了ヒバカラス賞和サクラメダル賞,並被選為緑陰図書。著作除了五本繪本外,還有作品集、插圖圖誌、漫畫和散文集。 2024.11.27 剛來紐約的時候,因為想試試,所以使用了交友應用程式。逐一滑過那些在日本幾乎沒見過的臉孔,第一語言也不同的人,這種感覺有些奇妙,交友應用程式的遊戲化設計更讓這一切看起來像是虛構的。白人、黑人、拉丁裔,老實說我不知道自己喜歡哪一種人。深刻感受到自己所擁有的「喜好臉孔」僅僅是在日本的標準下形成的。在這其中,我和一位白人男性配對,開始了用英語的聊天。 「你好,你真美。」 「謝謝。」 「我對亞洲人特別有好感。」 啊,我在這個人眼中是「亞洲人」。雖然我明白自己在種族上是亞洲人,但這麼明顯地感受到被他人以「亞洲人」的框架來看待,還是第一次。對方對我一無所知,而在他眼中,我現在只是「他喜歡的亞洲人」。有種自己變得只有輪廓,像是被看作2D的感覺,讓我感到不適。在這個各種族群聚集的紐約,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是亞洲人(主要是東亞的範疇)。 有句話說「隱藏樹木要靠森林」,但森林中的樹木不會意識到自己是樹。如果周圍只有樹,那麼作為樹的存在就是「不言而喻的標準」。這在日本這個97.5%擁有日本國籍的國家中也是如此。在周圍只有日本人的環境中,即使我理解自己是日本人,但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沒有真正意識到「我就是日本人」的瞬間。 由於我作為「在日中國人」出生和成長,幸運或不幸的是,我一直在意識到自己是中國人。人們通過與他人的比較來加深對自我的理解。在周圍只有日本人的環境中,我無法忘記自己與周圍的形狀有些不同。然而,在這個比日本擁有更多種族共存的美國(雖然郊區仍然相當保守,可能只有像我住的紐約這樣的城市才能感受到多樣性),在「在日中國人」和「日本人」之間的差異顯得微不足道,我們都被統稱為「亞洲人」。 在初次意識到自己是亞洲人的同時,交友應用程式上的對話繼續進行。 「為什麼喜歡亞洲人?」 「亞洲女孩和白人或黑人女性不同,更加女性化和順從。」 「亞洲女孩很性感。我總是看日本的成人影片。」 現在聽到這些話我會有些生氣,但幾年前,剛來美國的我對這種回應的噁心感並沒有太多察覺。哦,原來亞洲女孩很受歡迎。雖然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噁心,但也只是這樣的感想。於是我第一次意識到,「亞洲女性」的形象在成人影片中被塑造的部分。 在美國作為亞洲人是什麼樣的體驗。即使在這個宣揚多樣性的國家,亞洲人仍然是少數族裔。例如,職業上有刻板印象(例如,樂隊成員被認為是玩樂的,稅務師被認為是認真的),作為亞洲人被看待時也會附帶刻板印象。媒體中簡化和誇張的亞洲人角色成為許多人心中的形象。具體來說,亞洲人被認為聰明、擅長數學,這些比對其他有色人種的偏見要好,亞裔美國人往往被稱為「模範少數族裔」。然而,生活在美國的亞洲人常常因為理想形象與實際自我的差距而感到痛苦。此外,作為模範少數族裔的身份也使得他們在面對實際存在的對亞洲人的種族歧視時更難發聲。 而近年來,亞洲人癖好也被加入其中。美國對亞洲女性(特別是東亞)的性化癖好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媒體的描繪無疑起了很大作用。像《蝴蝶夫人》和《西貢小姐》等作品,將亞洲女性的性描繪得彷彿與其他人截然不同。她們被描繪為順從、聽話,擁有從未被觸碰過的身體,但卻又淫蕩而異國情調。這樣的描繪並不是一個獨立的人,而是男性幻想的具現化。這種理想形象可能更容易投射到那些尚不太了解的種族上,而不是其他種族。這種趨勢延續了超過100年,至今仍然會遇到這樣的人,認為「亞洲女性是順從和性感的」。如果只是收到噁心的訊息還算好,但這種刻板印象實際上也導致了仇恨犯罪。最近在亞特蘭大發生了一起事件,一名男子在亞洲人經營的按摩店內開槍射殺多人。死者中有六人是亞洲人。他表示:「我有性成癮,所以想消滅誘惑的根源。」對他來說,在按摩店工作的亞洲女性不再是人,而只是性物體。 相對而言,根據某交友應用的調查,亞洲男性似乎是最不受歡迎的群體。(隨著近年K-POP的流行,這一趨勢可能正在改變)亞洲男性的普遍形象是「弱小」「不夠男性化」,在強烈偏好肌肉男的美國社會中,這樣的形象並不受歡迎。在同樣的亞洲人群中,只有女性呈現的個體才會被性化,這讓我感到相當奇怪。 隨著對亞洲人身份的認知,我也產生了對亞洲人的認同感。正如前面提到的,我作為在日中國人,意識到自己與日本人不同。因此在日本時,我並不會認為作為亞洲人就與日本人同框!但當我被不同種族圍繞,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時,卻不知不覺中與來自中國、韓國、菲律賓、印度等亞洲國家的留學生對視,彼此伸出手。雖然我的中文不流利,韓文更是只會「你好」和「我愛你」,最終的溝通還是用英語,與其他種族交談時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在這個異國他鄉的美國,僅僅因為我們都經常吃米和麵,就讓我感覺像是一起經歷過戰鬥。即使遇到在美國出生和長大的亞洲人,我也會感覺到我們之間似乎共享著某種不需要言語表達的部分。這或許不是負面的,但卻是一種確實的偏見。在日本成長的過程中,我無法與他人步調一致,總是被歸入「例外」的框架,雖然我大聲主張「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根據種族或國籍來判斷是錯誤的」,但當我找到這個無需質疑的身份認同——亞洲人時,卻被無根據的安全感所吸引,開始將亞洲人視為同伴。找到同伴的安全感和由此產生的自豪感,以及因此而簡化他人、用標籤來看待的矛盾,總是難以平衡。 在那個交友應用上遇到的白人男性,我們約了一次會。只有在日本旅行過一次的他,興奮地帶我去中城的一家神秘居酒屋,說「我會讓你吃到我知道的最好吃的拉麵」,卻端上來一碗完全沒有鮮味的淡湯拉麵(?),還自信地說「味道清淡吧?」我卻無法說出「這個不好吃」,心裡想,這樣的話我真的變得很順從了。於是我也以最糟糕的心情啜著同樣味道淡薄的炒麵(?)。作為亞洲人,承認刻板印象有時是成立的,同時努力不讓自己和他人變得平面化,或許就像在紐約找到真正好吃的拉麵一樣困難。 相關文章

「作為的模型」 關於那些應該會在某個時候轉向定格動畫的模型的故事 #04

我其實一直避免公開談論我對模型的喜愛。當我考慮這個連載的內容時,心中也有些猶豫。當提到製作模型時,是否能夠斷言這僅僅是一種愛好,這個問題總是在我腦海中浮現。 模型店裡有高達、戰車、戰鬥機、軍艦和鐵路 這是小學時的故事,但我至今仍清晰記得在附近的模型店聽到的對話。那時我來尋找二戰期間德國軍隊的戰車模型。說是尋找,其實是來看看。當時我的零用錢並不足以輕易購買Tamiya的模型,所以說是來看看更為正確。當時店裡有幾位顧客(那是模型店正常熱鬧的時代!),在稍遠的地方,有兩位叔叔正在輕鬆地交談。一位叔叔表達了擔憂:「製作軍艦、戰車和戰鬥機的模型,會讓孩子們對戰爭產生正面的看法。」而另一位叔叔則回應道:「嘛嘛,模型不過是個愛好而已,這樣想未免太過了。」至於這兩位為何在模型店裡進行這樣的對話,至今仍是個謎。不過,這段對話深深印在我的耳中,那天,作為一名來看戰車模型的小學生,我感到一種奇怪的不適,於是悄悄地離開了。儘管如此,模型店裡擺滿了高達、戰車、戰鬥機和軍艦,還有鐵路、汽車和摩托車。(現在則是很多人偶了。) 如果列舉模型文化盛行的國家,似乎很多國家曾自認為是「帝國」。例如在英國,鐵路模型和艦船模型受到喜愛,因為它們象徵著大英帝國的力量。曾經統治七海的皇家海軍艦船,作為精緻的模型再現,似乎蘊含著超越單純愛好的意義。我的世代在學生時代看過《Trainspotting》,那部以失落的英國為背景的電影中,是否有一位酗酒的艦船模型迷的老人?我覺得好像有,但也可能是我搞錯了,完全是另一部電影。無論如何,這位酗酒的老人總是躲在凌亂的房間裡製作軍艦模型。那種依附於失去的榮光,不願直視自己境遇的痛苦感覺,讓我覺得這並非他人的故事。(嗯,我覺得那部電影不是《Trainspotting》。我稍微查了一下,但完全找不到相關的信息。不過,無論如何,我還是想再看看。) 我覺得模型確實有這樣的一面,但當我看到近年來韓國和中國的模型廠商崛起時,對於曾經帝國的憧憬似乎只是空談。在東亞,或許「我們似乎手巧」這樣的說法更為貼切。 這類問題在模型界常常是非模型的一部分人提出的刻板質疑,或許被視為不想聽到的「無理取鬧」。一旦這個話題出現,談話就結束了,與那個人再無話可說。這只是個愛好,請別打擾我,探究我無關痛癢的事實。事實上,喜愛模型的人在社會上並不顯眼,街上的模型店也越來越少,甚至可以說是瀕臨絕種。雖然我認同這一點,但作為一名喜愛未組裝模型的人,當年在模型店聽到的那段對話,至今仍像刺一樣,深深扎在某處。 模型在教育中似乎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一點在思考這個問題時無法忽視。據說在戰時,日本的小學(當時是國民學校吧)有製作木製軍艦模型的課程。真的嗎?據說還有專門的木製零件組成的軍艦模型套件,學校會統一購買。因為記憶模糊,對此感到抱歉,但當我聽到這個故事時,想起了漫畫《裸足的源》中的情景,該漫畫正面探討了原子彈和日本的戰爭責任。在那裡,主角源從鄰居那裡得到了一個木製軍艦模型,但源的弟弟卻在空襲中被倒塌的房屋壓住,抱著這個模型被燒死。關於這個軍艦模型的描寫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場景,但其背後或許有著在學校製作軍艦模型的前提。源和他的弟弟都非常渴望那個精緻的軍艦模型,並高興地玩耍。這裡的軍艦模型作為一種系統,將國民整合起來以執行總力戰,特別是「男孩們」被「動員」到「帥氣的戰爭」中。所有學校都在進行這樣的課程嗎?履修率有多高?使用方式(教學方法?)是什麼?這些問題層出不窮,但在製作模型時,手中所感受到的情感,並不能僅用「這只是愛好」來簡單概括,因此也出現了將其用於「教育」的動作,這一點似乎並不過分。 高達與戰時的幻想武器 在高中時,我也遇到了圍繞高達的討論。「高達美化了戰爭!」一位學長的批評話語,雖然來自於高中生的正義感,但我當時已經聽過富野由悠季的反戰言論,對學長的論調感到不適。然而,考慮到這部機器人動畫是為了銷售模型而製作的宣傳動畫,戰鬥場面的吸引人描寫確實可能成為批評的對象。常被提及的是,高達中的幻想武器開發體系(改造型、舊型、新型、陸用、水陸兩用等,根據戰場的變化展開的多樣性)與戰中孩子們在少年誌上欣賞的幻想超武器的解說圖解之間有著不少相似之處。軍國少年們欣喜若狂地觀看的幻想武器圖解,直接連接到戰後兒童雜誌所描繪的「未來城市圖解」,而高達等機器人動畫的設定資料則是其直系後裔。我自己也非常喜愛這類充滿某種現實感的設定資料書。因此,當聽到戰中少年誌上刊登的幻想科學武器的圖解時,我不禁想,如果那時我還是個孩子,或許會非常著迷。 並不是說製作軍艦或戰鬥機的模型就會成為軍國主義者,但我感受到模型所產生的情感中,潛藏著某種「種子」,未來可能會不小心發芽,這一點我無法完全否認。畢竟,製作「帥氣」的戰鬥機、戰車和軍艦模型,心中總會有某種「激動」的感覺,這是我自己也能理解的。 玩玩具的「偉大」人物們 改編成電影的三田紀房漫畫《阿基米德的大戰》,講述了一位厭惡軍隊的天才數學青年,試圖阻止大和號的建造,卻意外設計了大和號和零戰。這是一部荒誕卻相當認真的漫畫,其中海軍的「偉大」人物們排著即將建造的軍艦模型,嬉鬧著說「這個好」「那個好」,被嘲諷為「玩玩具」。在另一個場景中,軍參謀們看著為圖上演習製作的小型軍艦模型,依然嬉鬧著。這似乎是這部作品的主題之一,戰爭或許無法否認與「玩玩具」之間的連結。在玩玩具的盡頭,卻是想殺人也不想被殺的矛盾。 微縮模型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在享受「神的視角」。明治時期,戰場的立體模型再現和照片投影的結合已經成為一種表演,但這種「神的視角」曾經被統治者獨佔,如今在大眾時代中成為了娛樂。這種表演的全景很快被活動照片取而代之,最終演變為特效電影。特效電影利用模型創造的那些樸素而笨拙的戰鬥場面,如今已被CG技術以壓倒性的真實感再現。CG在某種程度上也像是一種虛擬模型。與電影所講述的劇情無關,觀眾享受著再現的武器在畫面中展現的戰鬥場面。那精緻而迷人的影像,與戰時製作的許多宣傳電影相似,都是武器「看起來最帥氣」的影像。 作為咒具的模型 模型在某種意義上或許是咒具。它可以成為鎮魂的器皿,承載怨恨的連鎖,或在某些時候培養對力量的無限憧憬。模型本身似乎擁有喚醒和增幅某種根源生命力或詛咒力量的神秘力量。我小學時期感受到的不適,或許正是對這種難以解決的雙重性,模型本質的直覺。 而這一切至今仍在繼續。 はらだ

「2024.10月秋季回歸大戰」每月KPOP閒聊 第二季 #03

2024/11/07 今年的秋天真是火熱。這不是在說氣溫。 當然,氣溫的確也不像秋天那樣,但更讓人熱血沸騰的,正是大家所熟知的KPOP。 特別是在10月份的回歸盛宴,或稱回歸大戰,想必所有KPOP粉絲都心潮澎湃。 在這裡,將10月的主要回歸整理於下。 10月4日LISA(BLACKPINK) 10月9日KARINA,NING NING,WINTER,GISELLE(aespa個人曲) 10月11日JENNIE(BLACKPINK) 10月14日SEVENTEEN 10月15日KISS OF LIFEITZY 10月18日ROSE(BLACKPINK)&Bruno Mars 10月21日aespaILLIT 10月23日tripiesS Visionary Vision 10月28日THE BOYZ 10月30日STAYC 10月31日G-DRAGON(BIGBANG) 如你所見,這樣眾多人氣組合及其成員的個人曲在十月紛紛回歸。 在這裡,我打算特別提及三點。 首先是,BLACKPINK中有三位成員幾乎在同一時期回歸的這一點。 這種情況一般會發生嗎? 雖然BLACKPINK的粉絲團體龐大,但彼此之間卻可能會因為搶奪銷售而產生影響,因此相對於優勢,劣勢可能更大。 通常情況下,若稍微錯開時間來各自回歸,銷售上會更有利。 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 因為BLACKPINK雖然作為團體與YG娛樂續約,但四名成員皆已離開YG,並各自隸屬於不同的公司。 因此,可以想像到JENNIE、LISA和ROSE都會對此感到驚訝,彼此的公司關係者也會想「如果是這樣的話,早點告訴我們啊」。 第二點是10月21日aespa與ILLIT同日回歸的事件。 這場直接對決作為現今KPOP女歌組的巔峰較量,吸引了除了兩組粉絲以外的熱烈關注。 ILLIT在今年三月發行的出道曲「Magnetic」在全球引起了極大轟動。 在韓國各大音樂排行榜上全都同時奪冠,達成了「完美全殺」的成就,並且在美國Billboard主要排行榜「HOT100」上成功進榜,成為KPOP出道曲史上的首例,隨後也連續22週進入榜單,創下了輝煌的紀錄。 作為對手的aespa也在5月發行的「Supernova」大賣。 與ILLIT一樣達成了「完美全殺」,並且在韓國主要音源排行榜Melon上連續15週奪冠,超越了NewJeans在「Ditto」中創下的14週連冠,更新了連冠最長紀錄。 而收錄了「Supernova」的專輯「Armageddon」首周銷售達115萬張,實現了四部作品連續白金銷售。 基於這些因素,第四代女歌組女王aespa與第五代女歌組女王ILLIT的對決,預期將實際成為女歌組巔峰的較量。 大家都緊盯著aespa的新曲「Whiplash」與ILLIT的新曲「Cherish(My Love)」哪一首會登上排行榜第一名。 而第三點引人注目的則是,這場秋季回歸大戰的勝者究竟會是誰? 但結果卻並不是aespa也不是ILLIT。 那麼,究竟是誰呢? 居然是…ROSE。 BLACKPINK的ROSE(雖然才27歲,但是依然算年輕)與Bruno Mars合作的歌曲「APT.」如今正席捲世界音樂舞台。 這首歌的受歡迎程度已經超越了KPOP的界限,幾乎可以說全世界都在為「APT.」而瘋狂。 音樂視頻在公開兩週內已突破2.6億的播放次數,在韓國也達成了「完美全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