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回我們討論了模型中的真實性是否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變形,這對於製作模型的人來說,可能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究竟要做到多細緻,這與不再進一步(或無法進一步)是相對的。在這裡總是需要做出判斷。我認為這就是模型的品味所在。常常可以看到「以氛圍提升細節」的說法。這種做法更注重氛圍,而不是考證的細節。這部分也涉及到如何巧妙地編造謊言來營造真實感,這或許與畫家的思維相近。

那麼,當模型的對象是巨大的結構物時,縮小的幅度越大,「要做到多細緻」的判斷就越顯得重要。

在博物館、港口或商船公司的總部大廳等地方,展示的巨大模型非常棒,因為有足夠的尺寸來進行細緻的製作。這種大型模型在普通家庭中是無法擺放的……這段視頻似乎是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的大西洋海洋博物館,裡面有大量的船舶模型,甚至還有專用的工作室。太厲害了。我想去看看。

例如,一般的汽車模型有1/24或1/48的比例,坦克則是1/35或1/72,飛機的比例也在1/24到1/72之間,這樣看來,鐵路的N規格是1/150,這已經算是相當小的比例了。

然而,船的比例則更小。例如,若要以1/24的比例製作一艘全長350米的船,則全長將達到14.3米,這幾乎是小型船的大小。這實在是太不切實際了,因此艦船模型的主流比例似乎是1/700或1/350。1/350的比例下,350米的船將變成1米的模型。這對於家庭擺放來說有點大,但看起來相當氣派。1/700的比例則剛好50厘米。這樣的比例應該是比較現實的。

順便提一下,美國最大的航空母艦大約330米,世界上最大的油輪約460米,如果這是最大值,那麼其他船隻自然會更小。以1/700的比例來看,基本上尺寸都會在50厘米以內。因此,在艦船模型中,許多製造商跨界達成了「我們就以1/700的比例來製作」的共識,推出了大量的模型套件。(水線系列,專注於水面以上部分的模型化。)

那麼,1/700的比例是什麼樣的尺寸呢?身高180厘米的稍微壯碩的人,縮小到約2.5毫米的高度。小得很。雖然小,但並不是看不見。1/350的比例則是5毫米,這樣的話人就變成米粒大小了。這樣的尺寸下,人類的細節或許能夠稍微看得出來。這裡反覆提到尺寸的原因,是為了鋪陳後面關於艦船模型細節提升的討論,請見諒。

小時候,我也做了很多艦船模型。我做得相當多的是1/700的軍艦,基本上是舊海軍的軍艦。當時,現代艦船的模型套件並不多,舊軍時代的軍艦是主流。(這裡關於塑料模型與舊帝國時代軍事物品的相性,或者說民族主義教育與武器和模型的關係,將另行討論。)

我也不例外,做過一些著名的艦船模型,比如大和號和赤城號,還有以當地山名命名的摩耶號。(摩耶號是「螢火蟲之墓」中兄妹的父親所乘的巡洋艦,確實如此。庵野秀明過於詳細的描繪,被高畑勲在拍攝時黑化了。)

從外形上看,搭載大炮的戰艦類型對小孩來說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作為小孩,我先看了《宇宙戰艦大和號》。而空母則比較難,艦艇的上面是飛行甲板,基本上是一塊平坦的板子。然後,這個板子又被支撐著,但結構有時讓人搞不清楚。那板子下面是什麼樣的呢?而且,1/700的塑料模型並不會重現內部結構。即使戰艦的外觀容易理解,但那是關於大炮和煙囪的問題,至於人類的大小和他們在艦艇上活動的部分,卻不太能想像。上面提到的人類尺寸計算,當時我也不會去做。

所以,雖然我對外形有些了解,但對細節卻感到模糊,這是我真實的感受。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離開了模型製作,開始在Instagram上瀏覽模型的圖片,讓我驚訝的是,與我小時候做過的模型相比,現在的模型在外觀上完全不同。它們的精細程度驚人,解像度似乎一下子提升了。就像從顯示器換成4K或8K的感覺。

這其中一定有什麼秘密……雖然這樣說也沒什麼意義,但確實是「扶手」的存在!

雖然我不常搭船,但我也曾幾次乘坐過船。當然,為了不掉進海裡,船上是有扶手的。在《壯志凌雲》中,湯姆·克魯斯在眺望海洋時,因為有扶手而感到安心。當他大幅揮動手臂將鵝的識別牌扔進海裡時,也不會感到害怕。如果沒有扶手,那就有點可怕。這是理所當然的,軍艦上也有乘員,進行航行時不可能讓人掉進海裡,因此當然會有「扶手」。

而這個扶手的重要性不僅在軍艦上,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扶手,因此僅僅有扶手就能可視化人類的大小。

扶手的高度大約是80厘米或100厘米,某些地方可能有120厘米。若人類的身高是2.5毫米,那麼扶手的高度大約是1毫米到1.5毫米。非常細小。雖然非常細小,但正因為有了這個,立刻就能明白「人就在那裡」。有扶手的地方就是「人可以去的地方」。當然,1.5毫米的大小並不意味著完全與實物一致,但設置位置是根據資料製作的,因此可以推測「哦,那裡是通道」,或者如果艦艇外側的牆面上設置了三列通道,那麼「哦,這艘艦艇的這部分大約有三層樓高」,或者「這個梯子很陡,爬上去會很困難」,總之,船的模型與真實人類的故事交織在一起。

這種對模型細節的改造,提升細節的再現性,稱為「細節提升」,而強力推動這種樂趣的是「蝕刻零件」,這是一種由薄金屬製成的部件。由於過於細小的部件,塑料無法很好地成型,因此艦船塑料模型的部件往往細節不夠,這是材料特性所限,但金屬則能製作出更細小的部件。這也是通過蝕刻技術來實現的。蝕刻是一種用於製作電子設備基板的技術,通過在金屬表面塗覆後,將未塗覆的部分用酸溶解,從而在金屬板上進行非常精細的加工。如果你見過電子設備的基板,應該能想像到細小的金屬線條整齊地交織在一起,連接著許多部件,這種細緻程度使得幾毫米的扶手也能被製作出來。因此,這種用於細節提升的蝕刻零件是有販售的。當然,雖然有這些零件,但由於它們是極其細小的部件,將其根據資料安裝到小型船模型上是一項極其繁瑣的工作,因此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在模型製作者中,有些強者不使用市售零件,而是完全自製進行細節提升,當我開始觀看這些神業模型製作者公開的工作視頻時,真的會驚訝地發現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這實在是讓人困擾。

這不是模型製作者的視頻,而是用於抑制精密作業時「手抖」的設備品牌宣傳視頻,但這裡使用了大量的蝕刻零件(金色部件),所以引用了這段視頻。

因此,童年時期讓我感到模糊的艦船模型,近年來的解像度大幅提升。這種在視覺上看到的解像度,或許可以稱之為解像感。當模型的細節被再現時,似乎我的視覺解像能力也隨之提升。當然,視力並不會改變,這只是一種錯覺,因為對於物體的清晰度提升了。看著模型,感覺那裡的東西變得格外清晰,這種錯覺就像空間的變調,讓人感到愉悅。

不久前,「像模型一樣的實拍」的照片流行起來,這或許與此有相似的原理。當將景深極度淺化拍攝實景時,前後會模糊,彷彿拍攝了微型模型。當用空拍機拍攝整個街區時,則會讓人感覺像是在看精緻的地形模型。因為拍攝的對象是真實的,所以細節自然會清晰可見,這意味著信息量極其豐富,認知上卻像是在看微型模型,但信息量卻異常多,因此會有一種在看極其精緻的微型模型的感覺。

這是題外話,但當我去看東京晴空塔時,也有同樣的感覺。東京晴空塔是結構裸露的塔,從底部仰望時,似乎感覺視力變好了。這可能是因為實際的東京晴空塔比常規的桁架結構想像的要大,因此會產生能夠看到細節的錯覺。我想這是認知問題,因為對於其他桁架結構的建築物,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常識」。所以這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受,但在這裡的「精密度」與「解像感」之間的關係,似乎對於演繹緻密感有一些啟示。

在YouTube上有很多從底部仰望東京晴空塔的視頻,但官方感覺的視頻不多。此外,微妙中立的視頻也不多,因此用這個官方視頻來替代。如果有機會自己拍攝到的話,我會上傳圖片。

再來,接著上次的話題談談「水」的表現。

船隻當然是漂浮在海洋或湖泊上。如果是潛水艇則是在水中。單獨的模型還好,但艦船模型用於「場景」時,如何再現「水」、「水面」、「波浪」就成了一個課題。

我小時候見過的模型,基本上是將石膏灌入模具中固化,或用紙黏土製作波頭並上色,然後用透明丙烯塗裝完成的作品。當然,這種手法製作的超絕水面表現作品至今仍在創作中。然而,使用透明度高的樹脂製作的水中模型的出現,則是新材料的特性。在波濤洶湧的再現中,水面透明度的表現,樹脂是無法替代的。(我見過在表面貼上透明塑料板的例子,那在我小時候覺得難度很高。)船的模型通常是擺放在展示台上,因此情景表現的範圍擴大讓我非常高興。

有一段著名的視頻拍攝了在呉的軍港沉沒著底的艦船,這是直接再現的場景。這是石膏絕對無法再現的!

至於艦船模型,這裡基本上是以「塑料模型」為基礎的討論,但我心中仍然認為艦船模型的巔峰,或許是木製的帆船模型。這是我完全沒有接觸過的世界,但越來越吸引我,因此下次我想談談這方面的話題,以及為什麼在蒸汽機和皇家海軍的英國帝國背景下,英國人會喜歡鐵道模型和艦船模型。帝國主義與模型的話題將在之後再談。

はらだ

#01を読む

#02を読む

No recommendation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