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模型的故事继续。
上次我们讨论了HO轨距、O轨距,甚至是G轨距(这是在庵野先生的文章中第一次了解到的),主要是关于大型模型的讨论,因为在Instagram上流传的铁路模型视频中,为什么美国的铁路模型爱好者的视频特别多,几乎都是大型模型的话题。
其实我自己并没有特别被大型模型所吸引。
美克林的Z轨距蒸汽机车的惊人精巧
我第一次看到的铁路模型并不是HO轨距或O轨距,也不是日本标准的N轨距,而是德国老牌铁路模型制造商美克林的Z轨距蒸汽机车,真的小得惊人且精巧。美克林的铁路模型大量使用金属铸件部件。N轨距给人的印象相对较强的塑料感(可能是我的偏见,抱歉),而美克林则有些不同。虽然由于尺寸极小,很多细节都被省略和变形,但却有一种奇妙的精密感。此外,模型表面的印刷也给人留下了非常美丽的印象。上面链接的YouTube视频中出现的小型蒸汽机车全长大约3到4厘米,车身侧面的管道等细节也得到了再现,密度感让人感到舒适。金属铸件的沉重和冰凉的手感也很好,让人想一直拿在手里看,真的非常令人憧憬。
问题在于价格太高。虽然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尺寸小,所以可以在狭小的空间内设计出大型的布局和轨道,但美克林是德国制造商,进口商品,根本不是孩子能负担得起的。大型编组的梦想依然遥不可及,这里又开始了“继续看目录”的日子。
不过,美克林的目录真是美丽。产品中有许多平时不常见的欧洲蒸汽机车、山地铁路、未见过的柴油车,都是极具魅力的形状和色彩。再现的布局场景也多是欧洲的街道或阿尔卑斯山脉,极大地激发了想象力。此外,还有一种抽象模型,比如沿等高线整齐裁剪的白色板材堆叠,表现丘陵地带的纯白场景模型,这种表现方式让我深刻印象。还有山地的桥梁和流淌的溪流场景,真的做到了水的表现,让我惊讶于模型也能做到如此。当然,回想起来,当时模型中的“水”表现可能也有材料上的局限性,与现在相比相当不成熟,但与用纸粘土或石膏制作的水面相比,似乎成功地展示了透明感的真实水面表现。
在这样的场景模型魅力之中,我依然憧憬于铁路模型中机车和车辆的精密度。
我家里有几本名为“铁路模型爱好”的小众杂志,里面有很多关于国铁某年某型客车制作的文章,车体是用厚纸叠加构建的,真铜线弯曲制作扶手,台车则是改造现成品使用的制作文章,似乎还附有图纸和部件的型纸(这感觉更像是手工艺杂志?),那些文章的照片非常酷,制作实例的细节再现得令人惊讶,仿佛工艺品一般,因此对我来说,铁路模型就像是高手模型师手工制作的奇迹之作。
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位匠人,所以贴上来。
这位匠人是以1/45的比例制作的,粗略来说是O轨距。要精细制作,物理尺寸确实是必要的。这种相对粗犷的尺寸,确实是铁路模型的花样。实际上,美克林公司的主流产品似乎也是O轨距和HO轨距等较大尺寸的系列。
而与之对立的是Z轨距,这个尺寸非常小。
铁路模型的尺寸是通过轨道的宽度(轨距)来表示的。重新整理一下各个轨距(轨道的宽度),O轨距是32mm,HO是16mm,N轨距是9mm,而Z轨距是6.5mm。车辆的宽度比轨道宽度稍宽,所以大约不到1厘米。由于这个尺寸,表现上必然会有物理上的限制。作为模型表现,信息量需要相当削减。上面提到的工坊的匠人也说过,所以才选择了1/45的尺寸。因此,轨距只有6.5mm的Z轨距在表现上受到很大限制。尽管如此,从美克林的Z轨距中,我却感受到极其精密的印象。
边缘处理、关键部位的制作(扶手、铆钉、管道)、颜色和文字等表现。对这些细节的神经敏感,谨慎地削减信息。并不是追求“完全再现”,而是适度地让观者“想象”,传达观看时的“印象”。在这方面做得好的模型,仅仅看着就让人感到幸福。
铁路模型中的“精密”是什么?
那么,模型中的“精密”到底是什么呢?什么样的表现才能让人感到“精密”?复制实物就算精密吗?严格意义上完全复制实物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缩小再现实物时,模型总是面临信息的取舍。再现的程度会导致信息密度的浓淡。当靠近模型观察细节时,看到“竟然再现到了这个程度!”的惊讶是精密模型的魅力之一,而当稍微远离模型观察整体时,信息密度的浓淡与看到实物(或其照片)时的印象是否接近也非常重要。与其说是不断精细制作,不如说是让这种浓淡的印象更接近。这同样适用于形状,即使完全按照设计图缩小,外观印象也不一定相同。基本上是尽可能忠实于实物,但为了接近在该比例下的“印象”,需要微调,这可能会影响模型的成败。模型中的真实感的根源似乎就在于此。
这也适用于其他表现。精细描绘并不自动变得真实。有些非常简化的画作也能有说服力,而有些极其细致的画作却没有真实感。以军事迷著称的宫崎骏在《月刊模型图形》中连载的《宫崎骏的杂想笔记》中,出现了许多古老武器的画作。每一幅都有某种程度的变形,尽管有密度感的描绘,但似乎更倾向于表达宫崎骏从每种武器中获得的“印象”。当然,这已经与规模模型的精密性是不同的,但看似“完全按照实物”制作的模型,也可能是由某种省略的美学和变形构成的表现。
因此,大家对各自强烈印象的事物,可能会变得难以再现。宫崎骏在电影《风起》中接受采访时曾提到“零战是唯一难以表现的”,我记得这个文脉似乎是关于美学的细腻性的话题。我想,大家在各种照片和创作中看得太多零战,很多人对其有强烈的印象,因此无论画什么,都会有人觉得不一样,或者作为航空制造商的子弟的宫崎骏对零战的印象,可能与公众普遍流传的印象有所不同。实际上,我觉得《风起》中的零战,似乎有些过于纤细,不太像零战。
在这方面的追求总是非常困难的。我在思考这些事情时,不禁又去看模型的视频,逃避现实。
补充一下。提到场景模型中的水表现,我想起了一位美术作家深堀隆介。
我认为他是一位相当受欢迎的艺术家,他将透明树脂倒入碗中,在水底最接近的部分画上金鱼的图案,然后再倒入树脂,再画上金鱼稍微靠近水面的部分,反复进行,制作出仿佛水中真的有金鱼的艺术作品。虽然绘制的是平面,但完成品看起来是立体的,因此也有人称之为2.5D。看到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透明度高的树脂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造型中的水表现。最近的场景模型中的水表现大致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将透明树脂倒入场景底座并固化。当然,也能表现水下,海面的波浪泡沫等,也通过涂抹白色涂料,利用风压将涂料吹散再现,经历了精细的进化,这又让我看得入迷。
原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