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回我们讨论了模型中的真实感是否是一种变形,这对制作模型的人来说可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究竟要做到多细致,这与不再进一步(或无法进一步)是表里如一的。这里面总是有判断,这就是模型的感觉所在。我们常常看到“通过氛围提升细节”这样的说法。与其说是考证,不如说是重视氛围,增加细节。这方面也涉及到如何巧妙地编造谎言来营造现实感,可能与画家的思维方式相近。
那么,模型的对象越是巨大结构,缩小的幅度就越大,因此“做到多细致”的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一般的汽车模型通常是1/24或1/48,坦克则是1/35或1/72,飞机也是从1/24到1/72,考虑到铁路的N轨道是1/150,这个比例相当小。
然而,船的比例则更小。例如,如果要以1/24的比例制作一艘全长350米的船,模型的全长将达到14.3米,差不多是小船的大小。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舰船模型的主流比例似乎是1/700或1/350。1/350的比例下,350米的船模型将变为1米。这对于家庭展示来说有点大,但看起来很壮观。1/700的比例则刚好50厘米。这大概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顺便提一下,美国最大的航空母舰大约330米,世界上最大的油轮约460米,如果这些是最大值,那么其他船只自然会更小。如果是1/700的比例,尺寸大致会在50厘米以内。因此,在舰船模型中,多个制造商达成了“我们来做1/700的模型”的共识,推出了大量的套件。(水线系列,仅对水面以上部分进行套件化。)
那么,1/700的尺寸是什么样的呢?身高180厘米的稍微壮实的人,缩小到2.5毫米的高度。小得很。虽然小,但并不是看不见。1/350的比例则是5毫米,这样的话人就变成了米粒大小。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细节可能会稍微显现出来。反复讨论这些尺寸,是为了后面谈论舰船模型的细节提升做铺垫,请见谅。
小时候,我也制作了很多舰船模型。我制作的相当多的是1/700的军舰,基本上是旧海军的军舰。当时现代舰船的套件不多,旧军时代的军舰是主流。(关于这类塑料模型与旧帝国时代军事物品的良好契合,或者说民族主义教育与武器和模型之间的关系,另文再谈。)
当然,我也制作了著名的舰船,比如大和号、赤城号等。此外,我还制作了以当地山名命名的摩耶号。(摩耶号是《萤火虫之墓》中兄妹的父亲所乘的巡洋舰,没错吧。庵野秀明过于详细的描绘,被高畑勋在拍摄时黑掉了。)
从外形上看,装有大炮的战舰对孩子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作为孩子,我先看了《宇宙战舰大和号》。难度较大的是航空母舰,舰艇的上面是飞行甲板,基本上是平坦的板子。然后,这个板子是由什么支撑的,结构就变得有些模糊了。700分之一的塑料模型并没有再现内部结构。而战舰虽然容易理解,但那是关于炮塔和烟囱的讨论,至于人类的大小和他们在舰上活动的部分,我却无法想象。上面提到的人类尺寸计算,小时候也不会去做。
所以,虽然我对外形有个大概的理解,但细节却显得模糊,这就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离开了模型制作,开始在Instagram上浏览模型的图片,惊讶不已。与我小时候制作的模型相比,外观完全不同。看起来精细得多,分辨率仿佛一下子提升了。就像从CRT电视突然换成4K或8K的显示器。
这其中一定有什么秘密……虽然这样说也没什么意义,但确实是“扶手”。“扶手”被再现了!
我虽然不常坐船,但也有几次乘船的经历。当然,为了不掉进海里,船上是有扶手的。在《壮志凌云》中,汤姆·克鲁斯在海边眺望时,扶手让人感到安心。当他大幅挥动手臂将格斯的识别牌扔进海里时也没问题。如果没有扶手,那就有点可怕。毕竟军舰上也有人,航行时不可能把人掉进海里,所以当然会有“扶手”。
而这个扶手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军舰,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扶手,因此仅仅有扶手就能可视化人类的尺寸。
扶手的高度大约是80厘米或100厘米,某些地方可能有120厘米。人类的身高是2.5毫米,那么扶手的高度大约是1毫米到1.5毫米。非常细小。虽然非常细小,但正因为有了这个,立刻就能明白“人就在那儿”。有扶手的地方就是“人可以去的地方”。当然,1.5毫米的尺寸并不意味着完全与实物一致,但安装位置是基于资料制作的,所以可以推测“哦,那是通道”,或者如果舰艇外侧的墙面上有三列通道,就可以想象“哦,这艘舰的这一部分大约是三层楼高”,或者“这个舷梯很陡,爬上去似乎很困难”,总之,船的模型与真实人类的故事重叠在一起。
对模型的细节进行改造,提高细节的再现性,称为细节提升,而强力推动这一乐趣的是“蚀刻零件”,即用薄金属制成的部件。由于尺寸过小的部件,塑料无法很好地成型,因此舰船塑料模型的部件往往细节不够,这与材料的性质有关,但金属则可以制作更细小的部件。这也是通过蚀刻技术实现的。蚀刻是一种用于制作电子设备电路板的技术,通过涂覆金属表面以外的部分,然后用酸溶解,从而在金属板上进行非常精细的加工。如果见过电子设备电路板的人,应该能想象到细小的金属线条整齐地布满,连接着许多部件。正是这种细致程度,能够制作出几毫米的扶手。因此,市面上有专门用于细节提升的蚀刻零件。当然,虽然有这些零件,但它们是极其细小的部件,将其基于资料贴在小船模型上是一项极其繁琐的工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在模型制作中,有些强者不使用市售零件,而是完全自制进行细节提升,当看到这些神技模型师发布的工作视频时,真的会惊讶于时间的流逝。非常令人困扰。
因此,小时候觉得有些模糊的舰船模型,近年来大幅提升了分辨率。可以说是目视物体时的分辨率,或者说是解像感。模型中细节的再现让人感觉眼睛的分辨能力提高了。当然,视力并没有改变,这只是因为对象看起来更加清晰的错觉,但这可能是因为与物体的尺寸相比,看到的信息量增加了。看模型时,感觉某个地方特别清晰的错觉,像是空间调制一样,令人愉悦。
不久前,“像模型一样的实拍”照片流行,这可能与此有相似的原理。通过将景深调得极浅拍摄实景,前后模糊,仿佛拍摄了微型模型。当用空中拍摄整个街区时,仿佛在看精致的立体模型。对象是实物,因此细节自然清晰可见,信息量极其丰富,认知上虽然是在看微型模型,但信息量却异常庞大,因此会有一种在看某种极其精致的微型模型的感觉。
这是题外话,但当我去看东京晴空塔时也有同样的感觉。东京晴空塔是结构裸露的塔,从底部仰望时,感觉眼睛似乎变得更好了。可能是因为实际的东京晴空塔比常规的桁架结构想象的要大,所以产生了细节都能看得见的错觉。这是认知问题,因此对于其他桁架结构的建筑物的尺寸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常识”,所以才会这样。因此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但在“精密度”和“解像感”之间的关系中,似乎有助于演绎细致感的线索。
再说一个与上次话题相关的“水”的表现。
船自然是漂浮在海洋或湖泊上。如果是潜艇则在水中。单独的模型还好,但舰船模型的“场景”该如何处理呢?这就是如何在模型中尽可能好地再现“水”、“水面”、“波浪”的课题。
小时候见过的,基本上是将石膏倒入模具中固化,或者用纸粘土制作波头后涂装,再用透明丙烯涂层完成的作品。当然,使用这种方法制作出超绝水面表现的作品至今仍在创作。然而,使用透明度高的树脂制作的水中模型的出现,正是新材料的优势。在波浪边缘等的再现中,水面透明度的表现,树脂是不可或缺的。(我见过在表面贴上透明塑料板的实例,那在我小时候觉得工作难度很高。)船的模型通常是放在展示台上,因此情景表现的范围扩大让我非常高兴。
至于舰船模型,虽然到目前为止基本上都是以“塑料模型”为基础的讨论,但我心里也有一个想法,舰船模型的巅峰或许是木制的帆船模型。这是我完全没有涉足的领域,但越来越吸引我,因此下次我想讨论这个话题,以及蒸汽机和皇家海军的英帝国,为什么英国人会喜欢铁路模型和舰船模型?关于帝国主义与模型的话题我们之后再谈。
はらだ